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

台中市家計單位對寵物消費支出之實證分析

在過去台灣民間家庭並未有明確的飼養寵物行為,

直到1990 年後,民眾對寵物的認知由「勞務性價值」提升為「情感性價值」。

簡妤儒(2001)探討台灣社會對犬隻價值之演進情況,

約從1950 年開始有了「養狗」的行為,

飼養目的僅為看門或守衛等勞役方面之用途;

1970 年後,隨著經濟發展,養狗的動機與行為轉變為炫耀心態的玩賞用途,

1990 年後寵物產業更加蓬勃發展,

美國EuroMonitor 調查公司公布1997 年世界寵物食品市場價值255 億美元,

2002 年增漲42%達360 億美元,隔年2003 年更高達400億美元,

此數據間接說明飼主飼養方式與消費行為之轉變。

又根據工研院(2008)調查發現目前全台約有動物醫院1,600 家、

寵物美容與寵物用品店1,550 家,寵物產業除了發展出各種實質性產品外,

寵物的教育與娛樂也受到極大的重視,甚至精神上的服務如寵物照護員、

專業溜狗員、狗心理諮詢服務、狗安寧病房、狗療養院及寵物殯葬等創新的寵物產業。

由此發展觀察到飼主不僅只提供家犬溫飽,

而是將寵物在家庭中所扮演之角色進一步昇華為情感性的擬人、

家人化價值,此種轉變皆是飼主對寵物消費行為改變之具體證明。

然而國內新生兒出生率逐年下降,由內政部之統計數據發現,

在1987 至1997 十年間,出生率僅下降5%,但1997 至2007 年間,

出生率竟下降34%,本研究推論社會結構之改變(如少子化現象),

應當與飼養寵物風氣之崛起存在相當的關係。

伴侶動物中最為普及之狗與貓隨著飼養風氣盛行,

衍生出之流浪狗、貓所造成之環境衛生與社會問題也逐漸嚴重。

行政院農委會為避免流浪狗、貓之問題日益嚴重,

盡力推動施打寵物晶片、節育與認領流浪動物計畫,

並教育民眾正確的飼養寵物觀念。

由上述可歸納出,本研究欲探討飼主之社會經濟因子及寵物特徵對於飼料、

娛樂、醫療消費支出之影響,根據(Schwarz,2007)提出,

對寵物之消費支出可分為固定性支出(Fix Expenditure)、

非固定性支出(UnfixExpenditure)和不確定性支出(Uncertain Expenditure)三大類,

解釋如下:

1. 固定性支出:飼料類。

2. 非固定性支出:零食、服裝、玩具、美容等。

3. 不確定性支出:急病治療、預防注射。

目前最為普遍之寵物為家犬與家貓,然而因家犬已實施登記晶片之規範,

在飼養數目能夠較準確掌握,故將以家犬為例,

探討目前之寵物飼養行為與其消費支出之關聯。

實證上應用消費者需求理論來探討家計單位對寵物消費支出之行為,

並進一步由實證推估計算出飼主對寵物支出的所得彈性。

以上述三類寵物消費支出之所得彈性值來判定其財貨性質,

並探討解決流浪動物政策之可行性。

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暨科技管理研究所合聘教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